偽硬象天牛 Doliops similis 蘭嶼特有種 擬態斷紋球背象鼻蟲的天牛 具有良好的飛行能力
曾介紹鳥類、爬蟲類的文章都獲得不錯的迴響,翻到一篇來自陳姓蟲友的珍貴採集日誌,網路上好像找不到類似象鼻蟲的採集資料,而且跟華萊士線北遷的過程作了一段說明,時空的轉換,歷史、知識及生態的結合,節錄了一小段,在此分享給大家。
蘭嶼又叫紅頭嶼,再一次踏上這個美麗的島嶼。
一早起床,早已忘了前一天19人座,搖晃劇烈危及性命的小飛機,窗外的陽光宣告好天氣的來臨,從民宿走出來,蔚藍的天空與澄碧的海水讓心情好的不得了,匆匆用過早餐,決定先尋訪島上常見的象鼻蟲家族。
1927年,著名的博物學者鹿野忠雄 ( Tadao Kano ) 首度在蘭嶼採得球背象鼻蟲,當時這些全身黑亮,全身遍佈金屬光澤及藍綠色斑的蟲子,讓年輕的鹿野忠雄開心的跳起來。就是這小小的傢伙,把動物地理學上相當重要的華萊士線 ( Wallace's Line ),往北推移到台灣與蘭嶼之間。
華萊士 ( Alfred R. Wallace ) 為十九世紀的英國動物地理學者,經由他的研究,認為在印尼峇里島 ( Bali ) 與龍目島 ( Lombok ) 之間存在一調假設的動物分布境界線,此限以西,以亞洲要素的動物呈優勢;此線以東,則以新幾內亞的動物呈優勢,這條假設的分布線被稱為「華萊士線」。更有意思的是,華萊士線與地質學家研究的冰河時期的陸地海岸線竟有一致之處,證明了這些生物是沿陸行方式散佈,後因海平面上升,海水造成地理隔離,才在不同地域演化成現今種類。
華萊士線先後被赫婿黎 ( T. H. Husley ) ,梅里爾 ( E. D. Merrill ) 等人加以推移及延伸;1927年鹿野忠雄來到蘭嶼,採集到台灣本島未見的 Pachyrrhynchus 屬球背象鼻蟲以及蘭嶼光澤蝸牛 ( Helicostyla okadai ) 。鹿野氏認為,此類象鼻蟲因為翅鞘癒合不能飛翔,步行速度緩慢,且與呂宋島種類近似,認定此為島嶼飄移的證據。
當時有持反對意見的學者提出海漂說,懷疑象鼻蟲幼蟲與陸生蝸牛是隨著漂流木被黑潮帶來的。但鹿野氏認為象鼻蟲的成幼蟲與陸生蝸牛無法在海水長久存活,恐難隨木頭漂洋過海;且若海漂說成立,為何鄰近的台灣本島完全沒有此類物種之分布?
因此提出華萊士線應往北端延伸至台灣與蘭嶼之間的假說,之後鹿野忠雄發表一篇《紅頭嶼生物地理與華萊士線北端的修正》,在生物地理學上,產生相當重大的意義。
追尋鹿野氏的足跡,我背著相機與採集裝備,沿橫貫公路步行,目標是美麗的球背象鼻蟲,蘭嶼的球背象鼻蟲有五種,包括:
小圓斑球背象鼻蟲 Pachyrrhynchus tobafolius 在落尾麻上可以觀察到取食葉片的個體 分布在綠島及蘭嶼很常見
大圓斑球背象鼻蟲 Pachyrrhynchus sarcitis 可以在菲律賓火筒樹上發現 分布在綠島及蘭嶼不太常見
條紋球背象鼻蟲 Pachyrrhynchus sonani 可以在大葉山欖的葉上發現 分布在綠島及蘭嶼還算常見
斷紋球背象鼻蟲 Pachyrrhynchus yamianus 成蟲可以在棋盤腳葉上發現 分布在綠島及蘭嶼不太常見
白點球背象鼻蟲 Pachyrrhynchus insularis 成蟲棲息在茄冬樹上 蘭嶼特有種 同屬中數量最稀少的種類
另有一種紅足銹象鼻蟲 ( Metapocyrtus immeritus ),此種於其他五種並非同屬,但亦為鹿野氏研究對象之ㄧ,台灣地區僅蘭嶼以及綠島有產。
在各品種的食草間尋找蹤跡,甚至在棋盤腳的板根上發現一對正在交配的斷紋球背象鼻蟲,真是意外之喜;但採集時應多注意,當地原住民認為棋盤腳是魔鬼樹,十分不祥,若隨意撿拾其葉或果實回民宿,很可能會遭人白眼。雖然只剩白點球背象鼻蟲一直沒有找到,這樣的收穫也很滿意了。
採集得差不多後,我坐在樹下稍事休息,忽然見到有一群觀光客跟著導遊走來,導遊先在樹上採了一隻大圓斑象鼻蟲開始介紹其生態,解說完後,導遊說:「蘭嶼人有一種說法,認為可以徒手捏爆球背象鼻蟲的人為真正的勇士,各位有興趣的話,不妨試試,說不定你也可以捏爆牠呢!」觀光客馬上一哄而散,人手一隻的開始捏起來,沒力氣捏不爆,放走也就算了,還有小孩放在地上用力踩,將象鼻蟲踩得稀爛,居然有父母很欣慰的告訴孩子:「哇~~這樣你也是勇士了耶!」我在一旁看的十分難過,心想這樣的生態旅遊品質,能帶給我們下一帶何種的保育觀念?
回到民宿後,與民宿老闆聊起此事,他說他曾與當地耆老討論過,但卻未能得到一致的答案,有人說這是漢人編出來騙觀光客的,雅美族並沒有這樣的傳說故事;也有人說確實有此一說。而筆者回台灣後,查詢資料,的確在鹿野氏留下的史料中,曾提過當時的原住民會嘗試以手指壓扁象鼻蟲,但卻未指出,他們會以此為勇士的象徵。台灣的觀光文化經常有穿鑿附會的情形,或許那些專門辦理生態旅遊的旅行社會認為,讓觀光客嘗試壓扁象鼻蟲是一個新鮮有趣的賣點,但從永續經營與教育的角度來看,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的方法。
回民宿吃過晚飯後,繼續扛著相機,帶著手電筒外出尋蟲拍照,已經過了蘭嶼姬兜蟲的季節,加上海風很大,過往燈下熱鬧的場面已然不再,只尋到一對姬扁鍬形蟲,並在水芋田旁的路燈下發現趨光的水生龍蝨,拍了幾張照片後就早早回去休息了,明天還要早起呢!
PS:
鹿野忠雄介紹 蠻酷的一個學者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B9%BF%E9%87%8E%E5%BF%A0%E9%9B%84
http://iug.csie.dahan.edu.tw/iug/Ungian/Chokphin/Hoagu/Kano/kano.htm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直以來,想帶著數位單眼相機,到很多地方記錄自己的採集日誌,不但沒有達成,反而每年採集的次數有明顯變少的趨勢,並不是熱誠衰退,而是心靜不下來,無法愜意的寄情於山水之間。昨天新聞報導,單月失業率創十年來新低,有50萬失業人口盈盈無代子,為經濟煩惱....
這還只是浮在檯面上的報導,桌子底下的不知道還有多少,大環境如此,事有輕重緩急,即使扣除沉重的採集設備,我想除了有錢有閒的人,沒人能"輕鬆的"計畫遠行吧~
綠島、蘭嶼、等我....
霉斑硬象鼻蟲 Kashotonus multipunctatus 綠島特有種
蘭嶼光澤蝸牛(Helicostyla okadai Kuroda, 1932)是台灣特有種,僅分布於蘭嶼及綠島,是公認台灣最可愛最有質感的蝸牛。
留言列表